导语
【文眼】本赛季,不管是北京国安,还是其背后的中赫集团,现在都处于黎明前的最后时刻。只要能挺过这一刻,北京国安和中赫集团都将真正重新起航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者丨陆小佳
经过了国家队比赛日的间歇期,中超联赛本周即将重燃战火。
在联赛间歇期,北京新工人体育场举办了阿根廷对阵澳大利亚的商业邀请赛。这场比赛,可谓万众瞩目,为赛事主办方以及场地方新工体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。
本赛季,随着回归新工体,中超传统豪门北京国安被外界认为终于可以走上正轨了。然而,其实目前不管是北京国安,还是其背后的中赫集团,现在都处于黎明前的最后时刻。只要能挺过这一刻,北京国安和中赫集团都将真正重新起航。
尚未爬出三年疫情留下的大坑
本赛季北京国安签约了包括京东在内的多家赞助商,此外票务收入也非常可观。正因如此,外界普遍认为,北京国安即将走上正轨。
不过由于过去三年的影响,北京国安在赞助收益上基本跌入了谷底,门票收入更是彻底为零。
不仅如此,在中国足协推出限薪方案之前,北京国安刚刚与队内多名国脚级核心球员签订了续约合同。这些球员,大多数拿到了千万级别的顶薪长合同。
三年期间,俱乐部没有收入,却依然要支付高昂的工资。这一切,都需要靠俱乐部母公司中赫集团不断注资。
粗略统计,自2017年入主北京国安以来,中赫集团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。其中包括35亿扩股增资为俱乐部大股东,随后中赫又花费18亿购买了中信手中余下的国安俱乐部股份。
2017年至2020年期间,北京国安每年的运营成本大约在12亿元左右。对于彼时的金元足球来说,这样的投入规模,应该说是相对理性。但如今看来,这仍然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2021年开始,北京国安开始缩减运营成本,但由于队内高薪长合同的核心球员较多,每年成本仍然达到3-5亿元。
除了一线队运营外,中赫在青训上也投资颇多。根据国安青训内部人士核算,国安每年对每位球员的投入,平均为30万元左右,整个国安青训拥有150名左右球员,每年的总成本达到了5000万左右。2022赛季,北京国安拿下了U21联赛冠军,这也算是对中赫投资青训的回报。
所以,尽管北京国安今年在票务和商务赞助方面,确实成绩亮眼。但由于三年疫情欠下的债务,国安的流动资金仍然不富裕。中赫集团在这三年中,既要支持冬奥项目建设、新工体项目建设,又要不断为丧失造血功能的国安俱乐部输血,财务状况同样不可能太过乐观。
场队联营的独特优势
2023赛季,北京国安的年票发售超过两万张。每场比赛的散票销售,也基本在两万张以上。目前,新工体以场均4万人的上座人数,排名中超头名。
超高的上座率,不仅为球队带来了可观的门票收入,同时也为新工体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和关注度。
新工体举办了本赛季中超联赛揭幕战,在揭幕战之前,有媒体在工体附近进行随机采访,不少市民表示虽然自己不是球迷,但也想要买票一睹新工体的风采。
在欧洲职业足坛,俱乐部+主场双IP联动运营,是标准配置。然而,这样的方式在中超始终很难落地。一方面,此前很多中超俱乐部没有相对固定的主场,都是临时租用球场作为主场。球队与球场,不过是租客和房东的关系;另一方面,很多国内球场整体比较老旧,观赛体验差,在比赛之外没有商业运营空间和能力。
新工体经过为期三年的保护性改造复建,已经成为了一座FIFA世界杯半决赛水准的专业足球场。在观赛体验方面,有了巨大提升,这就为球场在非赛时的商业运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更关键的是,作为北京国安俱乐部的独资控股方,中赫集团也拿下了新工体的运营权。
基于以上两点,目前北京国安和中赫集团,已经提出了场队联营的概念。这一方式,既借鉴了欧洲足坛的先进模式。在比赛之余,可以利用俱乐部IP,吸引人流和球迷,举办各种活动,提高球场收入。2023年5月,新工体场院就举办了一场汽车嘉年华活动。
此外,新工体得天独厚的优势,还为这种场队联营方式,带来了更多可能性。不同于欧洲很多球场位置较为偏僻,新工体位于北京市中心,有两条地铁线交汇于此,交通十分便利。又比邻成熟的三里屯商圈,本身就具备成熟的商业人流和氛围。而新工体在设计之初,就规划了地下商业空间,这是欧洲球场并不具备的优势。
未来,新工体和北京国安两个IP将相得益彰。随着工体地下商业空间在2024年投入使用后,工体和国安在商业开发上相互引流,中赫集团可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。到那个时候,不管是中赫集团还是北京国安,都将迎来真正的黎明。